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碰瓷教材走火入魔,明师又鸡蛋里挑骨头,对《荷叶圆圆》下手

时间:03-22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244

碰瓷教材走火入魔,明师又鸡蛋里挑骨头,对《荷叶圆圆》下手

最近又刷到“明师”的一个视频,发现他又在说教材里这不对那不对,但无一不是胡言乱语。看来这位“明师”真是碰瓷教材碰上瘾了。不过,也得感谢这位“明师”,给我提供了写作素材。“明师”的胡言乱语,有的是不被读者接受的,我看到也有很多人反驳他,但有的却能忽悠一些人,说他讲得好,然后就攻击教材。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发文反驳,因为他不是排毒,而是造毒。上图是《荷叶圆圆》课文,这是一年级的,“明师”挑出了三个“毛病”。首先,他认为“歌台”这个词有看法。他说,不知道一年级老师将怎么向学生解释“歌台”,他认为如果理解为“唱歌的台子”就是望文生义了。他说这个词只在古代出现,现在消失了,他查了《构词字典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以及二月河写《康熙大帝》《林徽因全集》《沈从文小说全集》《杨绛文集》《老舍作品全集》,都没有“歌台”这个词。然后,“明师”公然郑重地宣称:“歌台”这个词已经从现代汉语中消失了,这个词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!我感觉“明师”钻牛角尖钻出癔症了,居然能说“歌台”一词失去了使用价值,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太搞笑了。我觉得老师根本不用解释,一年级小孩子都能明白“歌台”就是唱歌的台子。什么叫消失?消失了怎么还有人用?什么叫失去了使用价值?难道现在没有唱歌的吗?古代都能有歌台,为何现代社会不能有歌台?别说古代还有这个词,即使没有,现在也能造这个词!其次,“明师”认为,这篇课文少了个结尾,他说文章第一节是总写,下面二、三、四、五节是分写,但是根据写作惯例,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总结性的结尾,课文没有,所以这是个毛病。实在匪夷所思,不知道这个“明师”到底啥学历,读过多少文章,懂不懂写作,知不知道除了“总分总”结构,还有一种叫“总分”的结构,而且也有“分总”这种结构。连这个都不知道,居然敢出来对课文说三道四,说文章少了个结尾!第三,“明师”说,第一节后面罗列了4个,小水珠说、小蜻蜓说、小青蛙说、小鱼儿说,他说这写多了,按照中国人的惯例,最多只能罗列三个,不能超过三个,否则就是琐碎多余了。他还说外国人没有这种写作上的自觉,比如欧·亨利的《警察与赞美诗》里就罗列四个,说不知道《荷叶圆圆》是不是跟外国人学来的。简直不可理喻,写个文章也有崇洋媚外之嫌!“明师”说最多只能罗列三个,却没想一想那是什么文章,是这样短小的文章吗?那都是比较长的写人叙事文章,与这个小短文能一样吗?他也根本不理解课文,不明白课文重点写荷叶,对荷叶进行了四种比喻,写出荷叶的形状特点,都罗列出来是为了写全面。作者不过是想不出第五种比喻,如果能想出来,还会再罗列的。实际上,《荷叶圆圆》这篇小短文虽然不是诗歌,却有着诗歌的意境与韵味儿,而诗歌里,反复是常用手段,罗列四个也是很常见的。“明师”缺乏文学底蕴,了解一些基本规则却又墨守成规,不懂得变通,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,对教材横挑鼻子竖挑眼,实际反惹人笑话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